第576章 大汉不能再有丞相-《舍弟诸葛亮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 book chapter list     诸葛瑾和关羽合计了一下,便打算从合肥启程去武昌巡视几个月。

    这样既方便后续跟刘备、诸葛亮磋商大事,也便于应对荆州方向未来可能的变故。

    不过,他们还没启程,就在合肥接到了刘备送来的第一轮书信,正是向诸葛瑾请教后续劝进封官诸事宜的。

    正好关羽、鲁肃也都在一起,倒是省掉了信使一家家跑、一家家搜集意见了。诸葛瑾就顺势在合肥的幕府旧邸内,跟关羽、鲁肃开个闭门会议,先统一内部意见。

    刘备和诸葛亮、庞统的想法,都已经在信上汇总梳理过了,诸葛瑾就先和关羽他们仔细拜读了一下,同步一下情报。

    得知庞统劝刘备先让盟友上表劝皇帝给刘备封王、以投石问路试探天下反应,诸葛瑾对这个建议也是非常赞同。

    “此论甚善,主公如今威望正盛,是要借机显露一下声势,王霸道杂之,才能更好收拢天下人心。”诸葛瑾随口点评了一句,然后又忍不住发挥穿越者的先知先觉,直接报答案让关羽、鲁肃参详一下,

    “主公和二弟应该还没想好劝进封王究竟用什么名号、这信中并未提及。依我看,劝进表不如就写‘汉中王’,当年高祖封为汉王,封地也包含汉中,后来北伐复定三秦,灭章邯、司马欣。

    如今主公也占据了汉中,若劝进者直接请封汉王,未免落人口实,加一個字叫汉中王,就刚好合适。”

    诸葛瑾也不用干太多活,直接把确定劝进的具体名号的“定策之功”给抢了,这种有现成答案可抄的事情,干什么不抄?

    关羽和鲁肃听后,也是觉得此号果然贴切,同时对子瑜的见识敏锐愈发佩服。

    到底是以见微知著、洞若观火闻名天下的大贤,刚看信看了几句话,立刻就想出了改良之策。

    “汉中王这个封号甚好,实在太贴切了。哪怕最终要辞让,光听听也涨威风。”关羽都忍不住捋髯赞叹。

    这一点便就此揭过,众人继续看信讨论,细化后续的细节。

    诸葛瑾看刘备信中,还请教了他一个疑难问题。就是刘备想知道、如何给麾下文武表奏官职,才能防止太过得罪许都朝廷中残存的忠汉派、以免打击面过大,把许都的文武都逼到曹操那边去。

    这个问题,刘备已经跟诸葛亮、庞统都商讨过了,但是没有准信,就想多听一些人的意见。

    诸葛瑾看了之后,也有些为难,但他知道自己要是不表态的话,鲁肃也未必敢表态,他就先说几句抛砖引玉的:

    “云长,子敬,这事儿倒是挺棘手。我有些许浅见,你们也帮着一起参详——你说主公上表时,若是能避开朝中那些依然忠于大汉、并非阿附曹贼的官员的职位,是不是能避免此番表官得罪太多人?”

    诸葛瑾之所以有此想法,自然也是想发挥穿越者的先知。比如他看过史书,知道后来邺城举义反曹时,有少府耿纪、丞相府司直韦晃等一批人举事。

    既然刘备担心乱表官打击面过大、把过多的人逼到对面去,逼成铁杆拥曹派,那么这次就能让人打探一下耿纪、韦晃这些人如今是什么官位,然后表官时避开这些职位。避免他们产生“将来刘备得了天下,肯定会用他手下的人挤掉我们的位置”的担忧。

    当然,诸葛瑾也知道自己这个建议其实有点难以解释和执行,比如为什么要避开这些人、为什么不避开别的人。所以他只是关起门来用商量的语气抛砖引玉。

    实际上他知道这样做肯定不行,但只要启发了鲁肃,然后由鲁肃帮他完善、拿出准则,这事儿就依然可为。

    身边有智囊,就该这么用。穿越者的先知只负责启发和挑头,查漏补缺就靠诸葛亮、鲁肃这种有真本事的补完。

    果不其然,鲁肃听了这番话后,略一思忖,便觉得操作性实在太差了。在哪些官能表、哪些官不能表的问题上,划线标准难以掌握。

    鲁肃便谨慎地提醒:“使君所言,用意固然是好的,但要想实施,却颇为不易。我们怎么知道许都诸文武中,有哪些是铁杆拥曹的、哪些是依然心向汉室的?要想打探出真情,实在是太难了。

    其次,就算我们打探出真情,如果表官时刻意避开某些人,要是被曹操看出端倪,不是反而害了他们?所以,愚以为,表官时如何划线,还是要有准则。”

    “那依子敬之见,怎么样才能有准则呢?”诸葛瑾被反驳,也是一点都看不出不快,应对起来依然是乐呵呵的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