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5章 诸葛檄文的真正威力-《舍弟诸葛亮》
第(2/3)页
秦无德,是因为统一后变本加厉横征暴敛,导致天下虽然不打内战了,但百姓负担却比之前打内战时还高,白统一了。
秦忘了统一只是安定天下的手段,而不是目的本身,百姓没有得到好处,故‘始皇帝死而地分’。
诸葛瑾进一步阐述,有德无德是从百姓是否真正受惠来看的,所以孟子所言‘民为贵、社稷次之、君为轻’是有道理的……”
刘璋听得有些晕头转向,连忙出言打断:“公衡!能不能长话短说、直切要害?这些往昔之论与今日的檄文有关系么?”
黄权连忙拱手谢罪,然后尽量再加快阐述和语速:
“有关系,属下这就简而言之——今日诸葛瑾这篇檄文上,这两段说了什么?说的就是益州之地,自古‘天下未乱蜀先乱’,究其原因,便是蜀地山川隔离、易守难攻。
如若天下大乱离散时,蜀地自成一国,当地百姓看似便可以短期内少养兵、少纳钱粮,百姓的负担会比作为天下的一部分时更低一些。
所以,当天下将乱时,蜀地便会屡次生出一股天然反叛朝廷的势力,他们要的就是割据自立,让‘蜀人只给蜀人当兵、蜀人的钱粮只给蜀人自己花’。
这些人或许会打着忠义于蜀地诸侯的旗号,但本质却是背叛朝廷,以割裂天下为代价。而且他们许诺的‘减轻百姓负担’利益只是一时的。
因为只要蜀地自立,长久之后必然导致蜀内蜀外的世界拥兵对峙、到时候蜀地诸侯就要养无数大军以自保,百姓负担持续加重,养兵的代价终究会远远超过‘不用给中枢朝廷上贡钱粮’的代价。
所以在诸葛瑾的说辞里,蜀地自立的趋势,不仅是叛汉,是附逆,长久来看,还是害民……当然,这只是诸葛瑾的说辞,不代表属下会相信这些谬论。
但是,战时自当料敌从宽,属下不信,不代表我们不该提防诸葛瑾进一步利用这点进行宣扬,给前线各城的镇守文武台阶下、让他们在作战不力时找到一个投降的借口……”
黄权大致把这篇檄文上,所阐述的关于“蜀地关起门来过小日子,为什么不能让百姓长久受惠、为什么跟外部一统才是对百姓最有利的”理由,给刘璋说了一遍。
刘璋听得依然有些云里雾里的,但多多少少明白了。
他也不由捏了一把汗,没想到还是黄权有脑子,居然从短短两段话里,解读出了那么深奥的东西。
这确实是需要实力的,因为王粲的这道檄文,要求的是“雅俗共赏”,不是什么政论文,很多东西只是喊口号,不论证。是黄权自己还算有点见识,也知己知彼,读过敌人的著作,这才能搭配着解读出这些。
经过黄权的解读后,刘璋也终于认识到了诸葛瑾的险恶用心:诸葛瑾当然知道,光靠文戏,是不可能劝降刘璋军麾下将领的。
但是如果文武结合呢?如果军事进攻本来就顺利,守将焦头烂额,觉得没什么机会了。这时候,他们原本全靠一口忠义勇气死撑着。
但如果诸葛瑾的文戏恰到好处给了他们一个台阶下,让他们意识到“原来这时候投降也不会丢脸,不会被史书说成是卖主之贼”,那么这些动摇者或者说骑墙派、顺势就投了的概率,会不会变大呢?
这就是当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前、看到陈琳讨伐檄文时,为什么会说“有文事者,必须以武略济之。陈琳文事虽佳,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!”
檄文最大的作用,不是直接劝降,那是不可能的。
但它可以在讨伐一方军事优势的情况下,起到催化敌人借坡下驴的效果。
只是官渡之战时,袁绍没有形成军事上的胜势,没到‘压垮曹军文武内心最后一根稻草’的地步,所以陈琳的檄文也就没发挥太大效果。
至少现在,诸葛瑾已经通过檄文,在抵抗者圈子里,埋下了一颗种子:蜀地有很多的“地方保护”分子,也有很多的分离倾向的人,他们都是以为本地人民短期减负的幌子邀买人心,实则长期来看是加重了百姓负担、害了蜀地百姓。
第(2/3)页